曹学军:提升产业用纺织品科技创新水平,为国民经济提供更好助力
4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左右,3-5家企业进入全球产业用纺织品梯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行业骨干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循环再利用纤维及生物质纤维应用占比达到15%,非织造布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对行业提质增效作用明显,行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对此,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记者采访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对《指导意见》进行深度解读。
记者:近年来,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整体发展稳中有进,行业创新亮点频现。如何看待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前十年的发展?
曹学军:过去十年,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持续快速增长、产业链不断稳固提升的十年,是新技术密集应用、纺织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的十年,是服务国民经济各领域,纺织行业地位作用更加彰显的十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不仅成为纺织工业重要增长极,也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公共卫生安全应对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体系优势不断强化。2011年至2020年,规模以上产业用纺织品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由1950.6亿元增长到3198亿元,利润总额由103.1亿元增长到365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5.65%和15.08%。2010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纤维加工量为822万吨,2020年加工量翻倍达到1916万吨,年均增速近9%。产业用纺织品的纤维加工量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由20%提升到33%。非织造布产量由2010年的280万吨提高至2020年的846万吨,年均增速达到了11.69%。我国成为当前全球大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国。
出口规模稳步扩大。目前,我国是全球大的产业用纺织品出口国,约占全球出口额的25%。2010年我国56章中的产品(无纺织物、绳、索等)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已经反超德国和美国,但优势不明显,而59章中的产品(浸渍、涂布)已大幅超过。到2019年,我国在56、59章中的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已经分别达到22.39%和30.88%。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口罩、防护服产品的出口急速增长,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出口达到874亿美元。
科技创新不断提升。2020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重点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92%,比2010年提高1.6个百分点。在宽幅重磅织造、多轴向经编、立体编织、非织造成型及固结,以及纺织材料的复合、功能性整理方面取得大量成果。非织造布、高温过滤、卫生材料、土工建筑、绳索缆、篷帆布等领域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优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过十年发展,行业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涌现出一批“独角兽”中小企业。2020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前30名的企业平均销售收入已超过20亿元,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3家,行业共有5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项产品入选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0家企业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企业名单。2010年至2020年,行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土工建筑用纺织品、过滤分离用纺织品、结构增强用纺织品的纤维加工量占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增长较快,革基布、篷帆纺织品等传统产品的占比降幅较大。
应用领域不断延伸。目前,婴儿尿裤和女性卫生用品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90%,产品向舒适化、绿色化和个性化发展。高效过滤材料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袋式除尘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比例达95%,在水泥行业接近90%,在垃圾焚烧行业达100%。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已向国际社会提供了约3500亿只口罩、超过40亿件防护服,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力量。深海油气平台系泊聚酯缆绳研发成功并投入应用,三维立体纺织材料、极细经编金属网、特种绳缆等应用于深空和深海工程。
记者:“十四五”时期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巩固产业基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下,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有怎样的期望?
曹学军:“十四五”期间希望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继续成为纺织行业的主要增长点,加强科技创新,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品升级和应用领域延伸,加快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发挥带动作用,行业增速力争高于纺织产业整体增速,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左右。二是充分应用质量、能耗、安全生产、环保等技术标准、法律法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非织造布、防护用纺织品、高温过滤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建设,提高集群产业链配套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梯度培育优质企业,3至5家企业进入全球产业用纺织品梯队。三是强化科技创新,行业骨干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拓展。提升特种纤维成网和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纺丝成网技术稳定性,推动纳米、微米纤维非织造布技术产业化。打造新型创新平台,建设区域性创新中心,开展细分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市场应用。四是坚持绿色发展,支持企业建设能源管理系统,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应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创建绿色工厂。推广可降解一次性卫生用品和可重复使用产品,循环再利用纤维及生物质纤维应用占比达到15%。五是促进两化融合,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制造,非织造布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在非织造布、医疗健康纺织品等领域推进数字化工厂建设。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高产业链协同制造能力和应急快速反应能力,行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记者: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一些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本次发布的《指导意见》,将重点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曹学军:为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指导意见》以“坚持创新引领、坚持需求导向、坚持结构优化、坚持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提出了5项重点任务和8个重点领域提升行动,推动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突破。在关键技术方面:建设区域性创新中心,开展细分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市场应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链协作,建设行业重点技术研发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开展非织造布纺丝、成网、成型基础研究,提升特种纤维成网和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纺丝成网技术稳定性,推动纳米、微米纤维非织造布技术产业化。加强多轴向经编、大尺寸成型、三维编织、2.5维织造等工艺技术研究,破解立体成型连续化、自动化、数字化技术难题,开发纺织柔性材料功能化、绿色化整理技术和复合技术。开展非织造布专用聚丙烯切片、可生物降解材料、专用纤维、专用助剂以及织造成型装备开发,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质量效率。在重点领域方面:一是加强闪蒸纺丝成布工艺技术攻关。二是研发轻质柔软正压防护服面料,提高材料机械性能、气密性和耐化学性。三是研发纤维预制体数字化编织技术及复合技术,提高配套航空航天工程能力。四是提升海洋工程产品的高长度、高强度、抗蠕变、耐盐雾、耐老化等性能。五是加强可降解材料、一体编织覆膜支架等产品研发攻关。六是突破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热塑性复合材料高效低成本生产技术。七是提升建筑防水材料性能。八是开展超净过滤等高性能材料的研发攻关。
记者:未来消费品司将如何推动落实《指导意见》的重点任务,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
曹学军:我们将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认真组织,大力推动《关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和落实,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大政策支持。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加强合作,推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围绕医疗健康、海洋产业等重点领域,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培育一批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小巨人”企业。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二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行业组织、产业园区、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各地结合区域特色,加大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所需资源要素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示范基地。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培养学术、技术和经营管理领军人物。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认证,培养具有优秀专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四是深化跨行业交流合作。加强与医疗卫生、土工建筑、交通运输、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重点应用领域的交流,开展技术创新、标准研制、示范应用等合作。推广土工、建筑和安全防护用纺织品在重点工程和特殊行业的应用。支持农业用、环保用绿色可降解产业用纺织品推广应用。五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行业协会服务技术创新、推动跨界合作、引导资金投向,加强行业自律。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平台建设、品牌培育、技术交流、产需对接、信息发布、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工作,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AAA功能性面料网MHGCVVB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