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棉轮入成交清淡,棉纺企业在困境中寻求调整方向
8月16日,中央储备棉轮入上市数量6000吨,但无成交。这已经是自7月13日本年度储备棉轮入启动以来,连续5次无成交。市场交投的清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棉花产业链条的低迷。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形势变化、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国际订单转移、消费需求转弱等因素影响,纺织服装行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但根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1~7月,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893.5亿美元,同比增长12.4%,增速较上半年增加0.7个百分点。7月当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332.2亿美元,同比增长17.6%。出口呈现两位数增长,数据好于预期。而实际上,统计数据与大部分纺织产业链企业的实际感受存在差异。
据业内分析,造成数据与实际感受差异的很大原因在于订单存在“时间差”。通常情况下,买方会提前半年甚至以上下单,因此今年上半年出口的货物应该是今年初或去年底的订单。现阶段企业接单情况,将在未来出口数据中显现。
7月26日,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与5月前相比,超过一半纺织企业表示订单未出现好转。此次调查涉及65个企业样本,在纺织外单方面,近80%的企业表示订单减少,约18%的企业表示外单基本稳定,仅约3%的企业订单增加。
从纺织业重要的原料棉花的市场价格看, 2022年1-7月,国内标准级棉花3128B级棉花月均价每吨从22530元下降到17366元,降幅22.9%。目前3128B级棉花现货价格已经跌到每吨15000-16000元。
8月8-12日这一周,储备棉轮入挂牌采购3万吨,实际成交0.24万吨,成交率8%。成交均价15694元/吨,较前周下跌84元/吨。储备棉轮入以来,实际成交低迷,轮入价格没有达到棉花企业预期价格,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市场并不景气。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总工叶戬春表示,棉价下跌对棉纺企业来说,原料成本下降,也会给后道纱线的价格带来下降,棉纺企业并没有从中得到好处,他们希望原料市场价格稳定。他认为,出口数据好的原因并不排除个别企业还在保持增长,但多数中小企业都在为订单发愁。
好的企业确实存在,无锡恒田在下行压力下走出一条逆势增长的“微笑曲线”,拿出了亮眼的出口数据:2020年相比没有疫情的2019年增长了88%,在近三年疫情情况下保持每年20%的稳定增长,今年上半年全企业已经完成出口超过1亿美元。恒田主要从事纬编针织面料的研发、织造染整、成衣设计生产。恒田超越传统“以内供外”模式,锚定海外劳动力资源和成本优势,践行“以外供外”的新模式,有效实现“两头在外”,为企业保持发展生机提供了持续动力。
另据了解,不少企业生产经营不同程度出现下滑,都在为生存而战,采取的策略就是在困难的日子里保存实力,加大调整,等待市场好转。
在日前举行的一个纺织论坛上,纺织企业家就目前市场需求变化,对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方向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新疆东纯兴集团总经理苏建军认为,棉纺企业的问题还是结构问题。随着各项成本上升、用工难等问题,未来会有部分企业面临淘汰,下半年出口将会放缓。未来还是要依靠内需市场,因此,企业要针对国内市场进行布局。
香港迈尔太平洋先进材料执行董事、总经理张建祥则对企业装备水平极为看重。他认为企业提质增效必须进行技术改造。同时,产品开发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青纺联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坦言,今年原料波动大,下游传导不畅利润受挤压,市场压力很大。在内销市场要做差异化产品,同时要做差异化的工艺和品控。
面对棉价的波动,不少企业也提出少用棉进行应对。叶戬春提醒说,棉纺织品的市场很大,盲目调整用棉也非上策,后面需要调整工艺、设备、市场等,要根据企业产品定位进行结构调整。同时,他希望棉花价格保持稳定,价格大起大落不利于棉纺企业的稳定生产和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