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川县打造蚕桑产业发展联合体——一业一策破茧成蝶
陇川县全面推进作风革命、加强效能建设,坚持“一业一策”“一企一策”,通过引进先进种、养、织技术,整合蚕桑产业现有资源等方式提高产业带动能力,探索形成了“政企农”多赢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蚕桑产业生态循环发展的创新之路。陇川县成功入选云南省“一县一业”蚕桑产业特色县和第二批“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
建小蚕共育基地
农户入门快风险低
初秋时分,记者来到陇川县陇把镇吕良村,只见蚕桑地一片连着一片,枝繁叶茂,村口“千亩连片蚕桑基地”的标牌十分醒目。“吕良村共有3000多亩蚕桑地,家家种桑,户户养蚕,这是村民致富的大产业。”陇把镇党委书记雷时幸说,“蚕难养的是小蚕阶段,现在由政府和企业联手,建设小蚕基地,实行小蚕共育,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村民施四说,他家种有14亩蚕桑,去年有七八万元的收入。
在陇川县正信吕良小蚕共育基地,一批批小蚕正不断地运送至村民家中。“蚕难养,技术要求高,风险大的是小蚕。建基地供应小蚕,村民半个月就可完成一批养蚕。”陇川正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小蚕主管兼督导师盛菊霞说,目前,公司建有5个小蚕共育基地,每个基地一年可提供22至30批小蚕,农户每年可养蚕15至20批次。真正实现了企业、政府、村民联动的养蚕格局。
陇川县农业农村局蚕桑办主任张晓买介绍,为切实降低农户风险,县里探索推广“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的产业发展联合体,先后投入2250万元财政资金建设9个小蚕共育基地,并作为村集体资产,然后以每年每座10万元租金有偿租赁给企业饲养小蚕。实现企业和农户分段式养蚕,由企业承担高风险小蚕饲养环节,农户负责养殖难度相对较小、风险相对较低的大蚕饲养环节,带动农户轻松入门,实现低风险养蚕,拓宽了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目前,陇川县政府和企业共建小蚕共育基地14个,小蚕实现100%工厂化共育,并辐射附近县(市、区)。通过探索推广联合生产模式,既发展壮大了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凯喜雅丝纺实业有限公司等市场主体,满足了企业对优质原料的需求,又大程度降低了农户养蚕投资风险,实现政府、企业、农户合作共赢。
全面提供技术支持
农户养蚕更优质高效
“技术员工资和农户养蚕挂钩,‘一户一策’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陇川正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驻勐约基地经理聂洪玉说,公司探索建立科技服务模式,提高农户种养水平。
陇川县紧密依靠龙头企业,由党委、政府牵头,建立“技术中心+技术员+农户”的科技服务模式,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蚕桑种植养殖技术标准,印制了《蚕桑技术实用读本》等技术辅导读本,实行年度工作“分级定薪”,建立技术员工资与农户收益相挂钩机制,精准提供农户种桑养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技术服务,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为农户传授桑园施肥、统防统治、大棚消毒、桑树剪伐和桑园肥料投入等方面的知识。到目前,全县累计培训农户7.5万余人次。
“将蚕桑枝条用来培育香菇、木耳,实现废物利用,提高收入。”吕良村村民排扎丁说,他今年管护8500包菌包,亩产值有望突破6000元。
据介绍,在桑园、养蚕大棚培植木耳、香菇,并由企业统一包销,延长了种桑养蚕产业链条。陇川县推广废弃桑枝加工成香菇菌包和木耳菌包生产技术,利用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休养期,由企业为有需求的农户提供桑枝换菌包服务,按每亩投放3500包木耳菌包和2.5万包香菇菌包计算,每亩木耳、香菇可分别增收3500元和3万元左右,进一步提高农户收入。
同时,陇川县创新种养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桑园省力化种植、全年多批次养蚕和大蚕地面条桑育等集成技术,真正实现生产模式创新、转型升级新技术、蚕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降低了农户的劳动强度、投资风险,农户养蚕更优质高效。
典型引路示范带头
拓宽农户增收渠道
为拓宽农户增收渠道,陇川县探索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紧密利益共同体。在种养过程中,企业先行向农户提供桑苗、小蚕和垫付建设养蚕大棚所需物资,待回购蚕茧时再抵价扣除,有效减轻农户资金压力。农户利用企业提供的生产物资和技术种桑养蚕的同时,农户专业合作社与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企业按照合同以市场蚕茧价格收购,并约定每公斤30元的保底价格,建立起企业与农户长期稳定购销合作机制,保证了农户的长期收益。企业每收购1公斤蚕茧提取1元资金为专业合作社成立发展资金,探索形成了利益联结机制,有效保障了农户收益。
陇川县注重运用典型引路法,坚持走“能人引路、典型示范”的发展新路径,政府和企业出台了示范户奖励3000元、大户奖励1万元、高产典型村小组创建奖励10万元等政策。清平乡下回环小组党支部书记杨春燕践行“党员+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党建引领促发展模式,创办专业合作社,打造“陇清桑香情”品牌,建立了蚕桑、蚕香鸡、蚕桑宴、桑香茶的“一条龙”产业链,带动123户农户增收致富。
目前,陇川县种植桑园5.3万亩,覆盖88%的行政村,签约带动农户3500余户12250人,户均增收达1.1万元,真正将蚕桑产业培育成为“全县群众增收致富离不得、财政增收少不得、企业增效缺不得”的重要支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达到了在家就业、留乡就业的目的,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AAA阻燃面料网SDGGERY6UF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