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面料网,免费提供专业的复合面料产品、资讯、知识、供应商、生产厂家等等

复合面料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复合面料资讯

复合面料资讯

2022年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入围公示

城南二哥2022-11-28 17:08:37复合面料资讯485来源:复合布料_复合面料网

  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推选作为中国纺联非遗工作的一项年度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关注。为深化推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和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建设纺织非遗高素质人才队伍,以榜样力量持续引导社会有关人士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于2022年7月启动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推选活动。

  经过近两个月的全面征集推选和严格初评,来自12个省、市、自治区的22位入围名单已确定。按照推选程序,现通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官方媒体及《中国纺织非遗》微信公众号面向社会公示入围姓名、职务(称)及个人主要业绩、工作成果,公示期间无任何不良反馈将进入候选人资格。公示时间为2022年8月30日至9月2日,终入选结果将在第六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揭晓。

  特别提示: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推选活动一直以公开、公正、公平、公益为基本原则,全程不向参与活动的单位及个人收取任何费用。公示期间,如对入围者姓名、职务(称)、个人事迹、业绩成果、品德行为存在异议,请发送邮件至组委会反映,监督邮箱:fzfy2017@163.com,组委会拥有终解释权。

  01

  马琳沁,汉族,荣昌天运夏布CEO、重庆荣昌区政协委员、国家级夏布织造技艺市级传承人,重庆市首批校外教育文化类非遗夏布名师

  近十余年里,马琳沁积极投身夏布非遗事业,秉承让夏布融入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带领团队不断研发创新,跨界融合,打造国内首个夏布会馆并不断升级,在倡导低碳生活同时引领消费者回归自然,通过夏布主题文化酒店和夏布文化自然生态园将夏布文化广泛传播,从衣食住行的沉浸式体验实现一站式感受夏布天下,目前夏布会馆已成为重庆市亲子一日游、文化爱好者、青年男女的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她通过不断努力不仅将夏布产品推广到国内市场,还将夏布带出国门,远销韩国、日本,针对夏布工艺的创新发展多次开展国际研讨会,为夏布的活化传承、产业带动带来机遇。她带领团队打破传统的线下销售终端,结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利用互联网线上商城等业态模式进行传播推广夏布,在新华网等央级媒体的关注下,被不同国家官媒翻译转载,点击量超100多万。2018年马琳沁通过参加《我为家乡代言》节目,为全国人民展示夏布技艺和产品,成一名名副其实的现代夏布代言人,她以多种形式带领员工致富增收,为夏布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作出突出贡献。

  马琳沁带着“夏布天下”的执念研发产品,带领团队屡次在设计大赛中拔得头筹并产生订单,为员工和合作工坊带来可观收入,荣昌天运夏布被评为“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匠心手艺”、“重庆市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文艺创新基地”、“荣昌老字号”等荣誉称号。

  02

  王曜,汉族,湖南蜡魂艺术馆馆长、非遗蜡染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族蜡染艺术大师、中国纺织非遗大使提名、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专家、湖南省民间美术研究会副主席

  王曜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宗旨,其技艺受到文化界和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他参与中宣部和俄罗斯RT电视台《这里是中国》、广州卫视《古色古香中国味》、央视影音《行走中国》、中央4台《远方的家》、《海峡两岸》、《生活接力棒》、中央2台的《新闻当事人》“什么样的礼物有年味”等媒体策划传播蜡染技艺。其中天津卫视古色古色栏目报道的“凤凰古城蜡魂蜡染技艺”、《中国日报》报道的“苗族古老的技艺”、《人民日报》报道的“一生痴绝寻蜡魂”等主流媒体对王曜的匠人、匠心事迹给予了充分肯定,成为蜡染界知名人物。

  2022年7月,在河南安阳殷墟参加《“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第3季启动仪式,与湘西“酒鬼”酒共同合作打造推广非遗文化,“同文共染,文化传递”蜡染服装走秀,让世界非遗活起来。此次活动通过“文化大师+遗产地+民族品牌+强平台+超级运营”多方联盟共赢,彼此链接+赋能+共享资源,成为对非遗生动的传承模式,同时以新的理念解读遗产里的中国,获得了社会的热烈反响。

  2021年9月,受邀深圳文博会专题《潮玩龙华.深爱蜡染》的服装专题展秀活动,深受欢迎,引来国内外50多家媒体争先报道。蜡魂服饰在深圳推荐会上大获赞誉,得到当地政府及时尚圈的高度认可,对湘西对外的文化宣传起到助推作用,也为手艺人在非遗传承推广的路上增强了自信心。

  03

  卞成飞,汉族,山东省金昇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山东省级非遗费县手绣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文旅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乡村工匠、全国乡村文化旅游振兴能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山东青年五四奖章、齐鲁文化之星

  卞成飞与手绣相伴近三十年,在继承传统手绣基础上大胆创新,手绣作品增加到24大类1000多个品种,以沂蒙香荷包、虎头鞋帽、耳枕等为题材,色彩艳丽、寓意吉祥、针法丰富、托物言志,是沂蒙山区流传下来的吉祥物。

  2016年在省级重点贫困村费县崔家沟村成立手绣扶贫工厂。她打破民间手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对搬迁下来的贫困户采用“培养+传承”的模式、“固定+灵活”的就业方式,带动包括妇女、困难户、残疾人在内的1500多人创业就业,人均年增收1.5—3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家住费城街道的张大姐,听说能通过手绣灵活就业后,也想加入进来,但因双腿行动不便,迟迟未能如愿。卞成飞知道这个消息后,带着针线和图纸找到她的家里,手把手教她做手绣,还定期上门送丝线、取成品,一年下来张大姐的收入增加了一万多元。“不出门,不出院,看着孩子做着饭,一天能挣几十块。”张大姐的感恩之情无以言表。

  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她的不懈努力下,流传千年的沂蒙民间手绣艺术走出国门。2018年以来,卞成飞受邀赴瑞典、马来西亚、瑞典、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参加展览展示活动,现场外国友人不仅体验制作费县手绣,还戴上了虎头帽、挂起了香荷包,称赞中国手绣“太美了”!

  04

  叶洪光,汉族,博士,教授,武汉纺织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汉绣)执行主任,非遗传承创新功勋模范人物

  近些年,叶洪光在纺织非遗传承人培训、文化润疆及非遗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和纺织非遗研究、传播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十三五”期间研培计划实施以来,按照“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基本要求,培训纺织类非遗传承人群三百多人次。培训项目涉及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涵盖纺、染、织、绣、服饰等20余项国家级、省级纺织类非遗项目。尤其在产品设计方面,带领传承人从色彩搭配到图案造型,从设计审美到创作实践,延续传统、推陈出新,拓展了传统纺织品的形式种类。帮助传承人、企业及保护地开发出一批具有现代生活气息、时尚创新的非遗文创产品,让传统纺织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

  近几年来,围绕文旅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相关文件要求,配合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国家重大战略,带领学校团队师生在武汉、鄂州等地,定期为社区和乡村居民宣讲非遗,开展纺织非遗技能培训。丰富社区、乡村文化,扶持辖区居民,尤其是居家及留守妇女就业创业。

  叶洪光多次深入武汉各区中小学讲授传统纺织非遗课程,在孩子们心中撒播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革命老区、对口援疆地区举办传承人培训班,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纺织非遗产品,带动相关产业,扶贫增收,以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推动“文化润疆”工程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05

  田海涛,汉族,河北永亮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高阳民间染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传承使者、2017年度燕赵文化之星;2016年度十佳非遗贡献奖获得者

  2011年起,历时3年设计多款“直隶巾礼”系列汉麻织锦画,代表作《乾隆御题棉花图》在各大展会上大放异彩,屡获殊荣。研发“棉小兜”品牌草木染系列产品,广受市场好评,该系列产品销售额已超千万元,为草木染创新开拓市场路径;与非遗“北方昆曲”联名,设计“我家毛巾会唱曲儿”系列毛巾,结合数字化技术,扫描商品的二维码,就能看到由名角演绎相应曲目的高清视频,产品推出后受到文化、旅游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投入6000平方米场地和100多万资金,建设“高阳非遗文化馆”,成为高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宣传窗口;在田海涛的带领下,高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大力传播推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积极参加各种旅游商品展、非遗文化展,将高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田海涛带领团队研发的汉麻织锦系列产品以纺织品为载体,填补了北方织锦的空白,展现了高阳毛巾高超的技术工艺,推广了保定历史文化。与昆曲联名的“我家毛巾会唱曲儿”系列毛巾,既体现了纺织工艺的创新发展,又推广宣传了北方昆曲,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毛巾的实用性和美观性、昆曲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以及形式的新颖性和互动性,为非遗产品开发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的扫码互动数字化交互模式,使产品不仅能用、能听还能看,让纺织非遗焕发了青春活力。

  06

  师文钊,汉族,西安工程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陕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级先进个人

  为深入挖掘和保护陕西手工纺织印染非物质文化遗产,师文钊指导学生成立纺织学科特色社团——“手工印染社”,先后组织社团与陕西省纺织类非遗传承人如韩城市的非遗印花袱子传承人徐万怀、咸阳市非遗土布扎染传承人郝国安、延安市非遗布堆画传承人郭如林等对接组织特色调研活动,对陕西省纺织类非遗传承保护进行深入研究;并指导学生承担省级大创项目《拾遗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有限公司》并结题,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银奖2项、铜奖1项。

  基于实践调研成果,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非遗+科技”、“非遗+就业”、“非遗+扶贫”、“非遗+教育”,搭建了“非遗传承人-手工印染社团-西安工程大学”纺织非遗保护平台,共建非遗调研实践基地;借助于互联网为非物质文化产品搭建展示舞台;基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示范单位,为脱贫攻坚引入文化资源进行“软件升级”;聘任非遗传承人为学校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共同开发非遗宣传材料,构建多层次、多类别的教育服务体系,响应“立德树人”、助力推进“三全育人”。

  基于学校纺织服装特色优势,立足陕西当地发展需求,依托手工印染社团,助力非遗项目申报获评陕西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兴平市人民政府专题报道西安工程大学对“正心染坊”授牌的相关工作,高度认可西安工程大学在非遗文化调查与资源应用方面做出的表率作用。

  07

  李宏复,满族,民族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主任

  自2004年国家实施非遗保护工程以来,李宏复从事中国手工刺绣研究,18年间行程近万公里,深入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二百多个市乡镇进行调研,采访近百位刺绣传承人,收集大量手珍贵资料。相继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刺绣工艺文化研究》(08BF50)、《中国手工刺绣技艺研究》(17BH171)等课题,有关成果为当下中国手工刺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学术依据。

  近年来先后担任文旅部、教育部及人社部共同实施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国家艺术基金培训等项目授课导师,以丰富的田野经验和研究资料系统讲授《中国刺绣文化》课程近20期。

  自2017年以来,参与《中国手工坊》、《幸福指尖计划》等扶贫项目邀请,深入贵州、云南、广西、内蒙古等地,为各民族绣娘授课,内容贴近民族地区绣娘文化和当地绣品市场现状,深受绣娘们欢迎。

  出版多部纺织(刺绣)类非遗研究的学术成果,如《枕的风情-中国民间枕顶绣》(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三等奖)、《中国刺绣文化解读》(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1WYSB008)、《中国国粹艺术读本:织绣》(海外孔子学院教材)、《手工刺绣》等。

  从2022年8月起,“心花手绣——中国传统枕顶绣”(李宏复个人收藏展)在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开展出,深受广大参观者喜爱。

  08

  李薇,汉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流行色拼布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影美术学会服装造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时装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

  李薇对中国传统非遗手工艺有长达三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始终坚持从学术研究及艺术创作的角度不断挖掘、保护和传承“织”、“染”、“绣”等手工艺。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中国文化的态度,创作了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作品,以当代的视角,对传统手工艺的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与运用,让“非遗”以活态的方式存在。出版多部非遗专著,宣传和推广“非遗”传承人和传统手工艺,将中国传统手工艺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近些年,曾在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公益讲座中演讲和主持数百场,为从业者拓宽思路和视野;曾出版《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国卷·技艺卷·刺绣、抽纱、编结、剧装道具篇》、《绣娘》等非遗专著多部,多篇非遗论文在《装饰》等核心期刊发表;曾发布“Xiuniang·李薇高级定制时装发布会”、“南溟吉贝——黎锦主题非遗服饰秀”等多场非遗主题个人服装秀;曾参加“锦绣世界·2022年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织绣印染技艺精品展”、“非遗之美·创意生活——2021黄河非遗国际创意周”等多项非遗展览。

  曾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从洛桑到北京-第六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金奖”,北京国际设计周年度设计师“月桂奖”,时尚学术“金赞奖”及时尚教育“金嫘奖”等。

  09

  何晓霞,汉族,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湖州师范学院何晓霞刺绣学院院长、教授,高级刺绣工艺师,沈阳东苑刺绣工艺品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中国非遗协会刺绣委员会培训部主任,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何晓霞辽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辽宁省工艺美术协会刺绣委员会会长,沈阳市人大代表

  多年来,何晓霞为纺织非遗工作做出了多项业绩,先后在辽宁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30余所院校宣传、传授“非遗辽绣”、宫廷绣技艺,同时代表中国文化界多次在联合国、俄罗斯、法国、台湾等地演讲并传授技艺,在中国对外权威文化传播单位“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文化》期刊中多次发表文章,肩负起了传播非遗的责任,并创立了“吉兰绣坊”、沈阳东苑刺绣工艺品有限公司,带动了地区就业,增加了地方税收,并多次在国际、国内知名的媒体报道中宣传,提高了当地的文化知名度与影响力。辽绣作品《海底世界》由何晓霞带领团队历时两年零八个月,耗时60000个工时完成,已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评为沈阳市妇女联合会“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2019年,何晓霞作为中国应邀的刺绣大师,代表东方丝国女性赴法参加“全球100名顶尖艺术家作品展”,获法国巴黎政府颁发的“巴黎荣誉市民金牌奖章”。

  2015年开始,何晓霞带队到北京复制故宫馆藏刺绣国宝,使濒临灭绝的宫廷刺绣技能得以传承发扬,在百度百科上得到了认定,被誉为“宫廷绣代表人物”。2020年,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人才引进何晓霞,以“何晓霞”名字命名学院,作为湖州师范学院第十七个二级院校。

  10

  陈乔,汉族,广州筑梦服装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项目广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十佳服装设计师,2019年工艺美术行业优秀个人

  主持多项省部级、市级、校级非遗科研课题,主持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陈乔广绣技能大师工作室”,获“2019年度广绣女装设计奖”等国家级、省级各类奖项30多项,广绣服饰实用新型、外观专利授权26项,作品《广绣刺绣三件套》《广绣汉服连衣裙》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作品《非遗广绣凤凰纹修身旗袍连衣裙》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协会2020“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银奖。广州筑梦服装设计有限公司获批广州市天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全面开展建设广绣研发与传承工作,积极推广广绣,为学校、社区培养广绣服饰制作人员几千名。2019年8月在广东时装周举办“陈乔-岭南文化非遗广绣嫁衣”专场发布会,展示了60多套广绣服装服饰,为广东时装周举办以来首场以广绣为主的个人专场发布会,获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作品受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邀请在广州白云机场展览区展览。

  2021年受广州广播电视台,广州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邀请在在潮墟举行2021年“狮”尚非遗·元夕之夜活动上举办非遗广绣嫁衣秀,获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主流媒体报道,被学习强国广州平台报道。2022年7月受邀在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七夕天河,绽放广州”广州乞巧文化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举办广绣项目展示体验等非遗纺织工作的交流宣传与教学传承。

  11

  陈栩,汉族,闽江学院副教授,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畲族服饰文化(闽江学院)负责人,闽江学院纺织服装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博柏利“手艺设计师”培训公益项目——走进畲族培训讲师

  陈栩作为服饰文化研究的高校学者,带领团队向福建省畲村开展畲族技艺传习培训,教授畲族绣娘提取畲族服饰元素、图案制作文创产品,培训带出“畲族绣娘”1000多名。获畲族文创产品授权外观新型专利5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开发文创产品累计75批次,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将畲族绣娘制作文创产品在“第二十届海峡两岸创新项目成果交易博览会”直播带货销售,流量达43万多人次,带领她们走致富道路。担任博柏利“手艺设计师”培训公益项目第走进畲族讲师,为闽粤两省畲族绣娘进行公益培训,带动更多手艺人提高设计能力。

  一丝不苟钻研: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福建省社科重大项目1项,福建省科技厅引导性项目1项,市厅级重点项目等2项,其他5项,在学术期刊发表畲族服饰文化论文多篇。独著《福建畲族服饰文化研究》和《福州畲族服饰文化研究》两本专著,其中重点提出畲族服饰文化传承创新的对策。《科技特派员帮扶在畲乡》获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工作优秀案例。

  2021年3月25日,指导畲家文创系列作品作为闽江学院应用型办学成果展示在习总书记面前,闽江学院学生代表团队向总书记汇报,得到总书记的肯定。

  12

  邰卫国,汉族,高级经济师,江苏华艺集团董事长,江苏省纺织服装优秀企业家,南通市第二届优秀创业企业家,南通市科技兴市功臣,南通市劳动模范

  1993年,邰卫国作为海安政府工作组成员临危受命来到濒临倒闭的海安扎染厂。他以澎湃的创业激情投身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以弘扬“南通扎染”文化、振兴地方经济、解决民生就业为己任,使日趋式微的海安扎染厂重获新生。

  邰卫国以企业家精神重塑华艺文化,以现代管理理念改造传统扎染产业,以工艺美术与纺织服装、时尚创意的跨界实践,闯出了一条中国纺织非遗产业化、时尚化活态传承的创新之路,成为中国民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他领导组建江苏省数字化艺术扎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南通扎染大师工作室,主持“艺术染整新工艺”等重要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纺织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7年以来,邰卫国领导华艺与中国纺联共建国家艺术染整与现代扎染产品开发基地、国家艺术染整与现代扎染流行趋势研究中心,打造中国纺织现代扎染流行趋势发布平台。

  2021年,邰卫国在《中国纺织周刊》发表让非遗情感智慧注入华艺时尚的署名文章,并与中纺联非遗办共同举办“华艺杯”全国纺织非遗扎染职业技能邀请赛,推动纺织非遗融入当代生活;联合中国优秀企业与中纺联非遗办开展中国纺织扎染服饰团体标准建设,让“中国扎染”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13

  范玉明,汉族,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缂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农工党江苏省书画院副院长

  2006年,受明十三陵博物馆邀请与南京云锦研究所数位专家一同参与出土文物复制项目,通过数年努力,成功复原“明黄地万历十二章纹福寿衮服”、“寿桃毡靴”、“罗地织龙戏珠膝袜”等十余件文物。2011年被山东丝绸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传授缂丝理论和操作技艺。随后进入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系进修纤维专业,跟随导师林乐成教授进行《纤维艺术》研究生课程学习,期间创作的《和谐社会》获首届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展“传统技艺奖”,缂丝作品《风骨》更是获得了“从若桑到北京第七届国际双年展优秀奖”。2019年,前往中国艺术研究院跟随邱春林导师学习访问学者美术学课程。期间创作的作品《墨牡丹》参加国博工艺美术作品邀请展,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

  为进一步传播非遗文化,传授缂丝技艺,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工艺美院等多所学校进行合作,创办了“范玉明缂丝织造技艺大师工室”,几年时间里,培养了多名学生,使缂丝这门古老的工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工作室被评为“江苏省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苏州市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

  14

  侍锦,汉族,青岛大学教授,省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负责人,青岛市手工艺协会执行会长,青大非遗中心主任,2020“山东省非遗年度人物”

  坚持纺织非遗田野考察30余年,足迹遍布25个省,考察地点156处,并以文图、影像等形式进行系统整理,为学习者提供依据;纵深式研究实践。获批国家、省市级纺织非遗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2篇,调研报告42篇,教科研获奖20余项。以纺织非遗实践为内容的教学研究获第八、九届省级教学成果奖;多渠道宣传推广。自建纺织非遗博物馆及体验基地3处,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三年30余次),讲座(45次)、体验(80余次)、展览(12次)等,通过公众号(推送200余期)、抖音(浏览量达180000人次)等媒体工具全方位宣传纺织非遗;活态化创新利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纺织非遗传承创新,对接企业,推进成果转化,为国家级非遗即墨花边、鲁锦等项目设计开发。纺织非遗大创项目入驻泗水、河西等乡村,通过教、研、产、创等路径,活态传承。《匠染织梦-齐鲁纺织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践行者》获第八届互联网+大赛省金,并被推荐国赛。

  主持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印染纹样数据库》,其成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教育引领、文化赋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范式》获山东省人民政府高奖-文化创新奖。

  15

  金馨,瑶族,北京花喜绣艺术品有限责任公司法人,首都美劳动者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称号,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工艺美术行业“京工巧匠”

  自2014年起至今,金馨与北京工美集团、故宫宝蕴楼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期间参与了APEC峰会、一带一路、中非会议的国礼制作,使国家级非遗项目京绣制作技艺从国门走向世界,曾被多家电视台和自媒体的采访,为京绣的二次传播起到积极作用。金馨多次带领团队参加京绣非遗与工艺品设计的赛事并获得殊荣,创造订单合作,为绣娘增加收入,自2003年至今,一直没有间断过与河北农村绣娘的合作,前后从复制万历皇帝皇后大婚所穿的百子衣到现在京绣文创用品,不但解决了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这门手艺得到了传承和保护,为乡村振兴和赋能女性手艺作出了贡献;与娇兰、佰草集、欧珀莱、星巴克、腾讯、特仑苏、大宝等多家企业进行艺术跨界融合,对文创设计路径有了新的探索,为京绣做了大量传播同时开拓了京绣的多领域应用;长期开展京绣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的体验培训课程,金馨认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应该从娃娃抓起,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终让非遗走进大众生活。

  2021创立了“春上村SU”,将京绣与民宿相结合、文旅结合,成为京绣落地的展示空间和载体。同年在丰台区建立了京绣主题艺术长廊,长期免费开放,为传播推广京绣开了一个窗口。2021年带领团队刺绣的巨幅的党旗,荣获由北京市总工会颁发的“首都美劳动者”称号,2020年被授予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称号。

  16

  周丽,汉族,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会长,太阳鸟(山东)文化教育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国国际华服设计大赛发起人及总策划,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

  多年来周丽通过联合多家机构搭建平台为纺织非遗苗绣的推广与振兴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多种形式保护现存苗绣纹样,传承民族服饰工艺,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2005年至今,周丽完成上千个苗绣纹样的专属IP信息输入和基础纹样的数据转化及数据量化累计,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媒体实现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转化,推动苗绣产业创新发展;创建以苗绣藏品为主的德锦博物馆,收集苗绣不同支系服饰及纹样12000余件,面向社会全面展示苗绣历史和民族文化;

  捐款百万元启动培养纺织非遗乡村人才计划,帮助西南地区纺织非遗苗绣传承人才的培养;以一己之力助力乡村振兴,现与全国民族服饰生产企业、刺绣基地、手工坊产生订单合作模式达650余家,为传统手工从业者就业赋能;在其打造的中国国际华服设计大赛以及国际时装周纺织非遗服饰发布上,同步传播、推广苗绣相关设计作品,为时尚增添传统文化色彩;除此之外,周丽组织开展纺织非遗相关学术专业交流活动百余场,在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技术提高专业培训二十余场;积极参与纺织非遗《扎染服饰》行业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对规范企业生产、保护消费者利益,引导行业、企业健康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编辑出版《中国古代服饰文献图解》主题书籍,2021年,发起纺织非遗助力听障学子技能提升项目,邀请国内外纺织非遗专家助力听障学生实现创业就业愿望,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17

  郝国安,汉族,陕西省兴平市赵村镇晁庄村正心染坊总经理,正心染坊第五代传承人,土布扎染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正心染坊世代传承,郝国安以传承为宗旨,延续着扎染文化的历史,以匠心精神,持之以恒、不忘初心,以不断的创新理念,研制了棉不褪色技术,制造出拉光脱水机一台,为染色技术开辟了先河。兴平土布扎染技艺被评为陕西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郝国安珍惜每一次传播展示机会,积极参加各种宣传活动。土布扎染技艺先后入驻山西省太原市青龙古镇、宏兴码头做非遗展示平台;带着展品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文化遗产进校园宣传活动、第八届中国西部跨国采购洽谈会暨中国(西安)进出口商品贸易会、中国西部五省贫困农村产品产销对接暨陕西特色产品展销会、陕西省非遗文化扶贫在行动启动仪式、咸阳国际风筝节非遗展示活动、咸阳市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乡村振兴非遗先行全省非遗传承人专题培训班、杭州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展览、陕西省非遗传承人绝活才艺展示活动,参加的陕西民俗文化在日本东京成功入围展示陕西民俗文化特色。

  荣获咸阳渭河国际风筝节暨民俗、体育嘉年华展示活动荣获一等奖、丝路炫彩品咸阳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咸阳渭河国际风筝节暨民俗体育嘉年华一等奖;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优秀传承人、社会文化体育工作先进个人,正心染坊与西安工程大学共建非遗调研实践基地,郝国安被西安工程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聘为校外实践指导教师。

  18

  殷丽莉,汉族,融今文化创始人、CEO,北京市丰台区政协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她积极投身纺织非遗创新转化工作,带领团队秉承“大美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使命,创新设计、搭建体系、跨界融合,成为非遗生活化融入的造物者、非遗品牌化发展的赋能者、非遗创造性转化的链接者,创建了“融懿”系列非遗文创品牌,“融懿学堂”手工艺学院教育品牌及“融懿国风馆”美学空间品牌,多次就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进行中英、中法国际间对话,推动纺织非遗传承创新与国际接轨。

  作为纺织非遗创新转化试点企业,她和团队结合时代审美,以现代设计为抓手,通过再设计和数字化等工作,不断研发纺织非遗的新工艺、新产品,并推动非遗的IP提炼、塑造、授权和转化;她搭建线下销售终端,在商场连开多家非遗馆,并通过线上短视频为非遗“圈粉”,不断推进非遗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形成“非遗+”的综合业态;她牵头完成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吉祥配饰制作技艺》、《宫廷团扇制作技艺》等十余本纺织非遗中英双语教材编撰,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非遗生活化融入、国际化表达、社会化普及;她热心公益,协助公益基金完成云南、贵州等手艺工坊建造、手艺人培训和设计提升,深入甘肃、西藏等地,为当地纺织非遗优化产品设计,公益授课,帮手艺人提高多种刚需技能。

  带领团队在文创行业内屡创佳绩,获评“2021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十大文化消费创意IP”、十大“文化新企”、十大“文化新星”等荣誉称号,有多个产品在设计文创大赛获得金银奖

  19

  郭守雨,汉族,广州例外(珠海研发基地)研发经理,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观察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植物染标准化工作组委员

  传承创新:郭守雨带领团队秉承传统的工匠精神,以特色手工坚持技术创新,经过16年不懈的探索与总结,摸索了草木染这一非遗技术创新,植物染印,传统手工扎染、吊染、植物移印、蒸印、拓印等传统工艺方面做出了突破性的研发成果,尤其以特色创新工艺推动了设计。

  传承再造:带领创新团队与设计师一起走入贵州贫困山区考察传统非遗苗绣、潮绣、鲁山非遗柞蚕丝手工织布、传统靛蓝染色、后续进行了长达6余年的研发创新,将天然植物应用于纺织产品上,突破了常规工艺,同时结合了传统非遗手工苗绣及水族马尾绣和潮绣技法传承再造;提高传统手工附加值,为公司创造利润2800余万,同时为贫困山区人们增加收入,并申请发明专利《提升植物染料上色效果的织物染色方法》等25余项,其中10项传统植物染创新发明专利已授权,并与广州纤维检测研究院合作针对传统植物靛蓝类和姜黄类植物染料织物鉴别关键技术研究荣获国家项目奖。

  郭守雨在中国植物染联盟推动下,代表企业牵头制定了植物染针织和机织服装企标,以及首个中国《机织服装植物染质量技术要求》行标制定。植物染标准的制定,为服务于植物染领域中产品检测方法及产品标准化有着重要意义,为产品质量保障提供技术支撑,对推动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环保低碳做出应有贡献。

  20

  黄荣华,汉族,武汉汉方手染非遗技艺研究所理事长,高级工程师,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制作中国首部天然染色色卡,《中国传统染色绣花线色卡》涵盖1082种颜色。获得两届中国流行色协会颁发的“色彩文化奖”。出版专著《中国植物染技法》,填补该教材空白。

  作为中国大陆唯一代表出席2014“国际天然染织论坛”。与数位十佳设计师合作,将植物染非遗技艺用于当代设计,将技术带进国际时装周舞台。先后在北京服装学院、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女子学院、大连工业大学等院校担任老师,讲(传)授非遗植物染技法,培训研究生36名,本科生100多名。创办“传统染色专业研修班”十年。培训海内外学员近400人,其中教师(从幼儿园教师到大学教授)近百人,设计师100余人。为纺织类非遗的其他传承人写书(教材)提供帮助,先后为苏罗、蜡染、漳缎等传承人撰写有关“传统染色”章节,约十几万字,发表论文数十篇。2012年与宋锦传承人钱小萍老师,苏绣卢招娣老师一起合作,为海南复制文物黎锦龙被。担任其学生创办的企业“生活在左”品牌顾问,并亲自为该品牌设计色彩,染色服装,为纺织非遗市场化贡献一份力量。

  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合作,担任该院植物染专家,将传统染色技艺用于工业化,现已经初步完成从植物染料提取、成衣染、筒子纱染色,卷染等全部工业化流程,并在中纺院江南分院博士后工作站担任博导,培养非遗高端人才。

  21

  戚秋兰,汉族,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中国丝绸服饰非遗工艺创新传承人,江苏省丝绸协会副会长,江苏省群众文化学会苏派旗袍艺术专委会会长,江南织造府研究院院长,绣娘丝绸品牌第四代传承人

  戚秋兰女士筹建成立“江南织造府研究院”,致力于复兴江南织造府的精湛工艺。“江南织造府”成为江南丝绸文化艺术展示中心和非遗传播基地。她积极参与国际国内重大活动,独创性地将丝绸和苏绣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杭州G20峰会期间,设计并制作20国集团“元首夫人礼—‘合礼’”,首次创意性的将“三织三绣”集成在一块丝绸面料上,并注册新工艺。参与设计APEC会议领导人“新中装”,并获得突出贡献奖。2019年,顾绣刺绣手工艺的刺绣作品《瑞莲图》被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选中用,并赠“年度突出贡献嘉宾”收藏。其新工艺顾绣作品“京杭运河绣江南”图长巾,在中国和巴拿马建交一周年之际,被甄选为国礼赠予总统巴雷拉。

  多次被选为世博会参展商,其中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苏州馆礼品指定供应商,在2018年哈萨克斯坦世博会中获得主办国嘉奖等。在多次参加世博会期间,让中国的非遗技艺、丝绸文化传播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戚秋兰生于织绣之家,自小研习刺绣五十多年,开创性地恢复和传承顾绣技艺,创新演绎中国传统文化。人生格言:“为丝绸文化而感动,为织绣艺术而追求”。2016年被评为“中国丝绸服饰非遗工艺创新传承人”;2016年被授予“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

  22

  裴明,汉族,新疆乌鲁木齐地毯总厂原厂长,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新疆工艺美术大师

  裴明在非遗工作中从事新疆地毯艺术设计制作教学与研究40余年,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创作功底。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等部门设计制作了多幅大型艺术挂毯。在从事新疆传统工艺地毯纤维艺术品的研发和非遗传承人群人才培养工作先后参与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手工印染技艺培训”、新疆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手工民族刺绣技艺培训、中国流行色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地毯色彩设计培训”及新疆非遗培训工作几十期培训培养非遗传承人群上千人次。

  他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参与新疆文旅厅非遗处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手工棉纺织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的抢救项目并担任学术专员,多次深入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对棉纺织技艺传承人的技艺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挖掘、研究、整理,按照要求完成了各篇采编稿的编写任务,为此次非遗抢救项目做出来自己应尽的贡献。

  在新疆和田地毯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裴明得到北京对口援疆办的高度信任,决定由他编写一本关于新疆非遗项目和田地毯的简明教材,使得不便参加培训的农牧民可以利用教材学习这项非遗地毯编织技艺。裴明用了半年时间跑遍了和田的县市,寻访了几十位民间艺人,使得这本教材仅用了半年时间并以汉、民(维吾尔族)两种文字同时出版发行。裴明无偿的将书稿捐献出来,为完成任务感到欣慰,为非遗传承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

AAA阻燃面料网NHGMKJLOI87